七星岩、鼎湖山是肇慶著名的旅遊景點,可是,錶甴粄茬在這些著名景物中,那些有著源遠歷史文化的古村落,是否有人欣賞過、發掘過它們呢?而肇慶,作為嶺南文化的發祥地,有許多古村落、古建築。它們分別散落在山野間的21個各式古建築、古文化遺跡、古部落中,猶如一位位隱居的高人,身上透露著古典、樸素的氣息,耐人尋味。
反射聲:聲音經過建築物反射後進入人耳的聲音叫反射聲;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(比如牆面、地面、桌椅等)時,一部分進入障礙物被其吸收,一部分被障礙物反射回去(即迴聲,其反射方向同鏡子反射光線一樣);一次反射聲:聲音被障礙物第一次反射後的聲音叫一次反射聲,一次反射聲弱於直達聲operable partitions
相信大家對陶淵明筆下的《桃花源記》都非常熟悉了,它成為每個人心中的“神往之地”。而“桃花源村”大家是否聽過呢?在肇慶市懷集縣橋頭鎮就有一座“桃花源村”。這裡的村民世代僅靠一段400多米長的溶洞與外界溝通,因而這“世外桃源”裡仍保留著古老的語言、風俗習慣。
桃源村的人純樸、善良,常年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。他們以大地為被,天空為床,面山而居,世代繁衍。這里四面環山,他們是山的娃兒,有著山里人的豪爽性情。他們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喝著山上流下的清澈溪水,因此壽命也長,所以此村也命名為“長壽村”。
來到懷集縣橋頭鎮,可以看到一條幽徑小路。朝著小路一直往前走,你便會發現“別有洞天”,頓覺豁然開朗。你就會發現陶淵明筆下的“桃華源”就在眼前。進入桃源村,有個必經的黑洞,稱之為“桃源洞天”。她總長350米,寬50米,高20米,洞內原本一片漆黑,一溪穿腹而流,以前村里的居民經過時須手持火把,後來時代進步了,也改用手電筒了,現在洞內裝了紅紅綠綠的照明燈,便連手電筒也不用了。
科技進步了,取之而來的是方便,可是它給舊文化帶來的衝突也是不小的。試想,別有洞天的“桃花洞”裝滿了現代的霓虹燈,會否有點不倫不類呢?
在這個洞裡,我想到了許多。這裡是否有古代的猿人居住過呢?他們是否與野獸、大自然搏鬥過呢?他們是否在一次次的搏鬥中、成長、定居、繁衍後代呢?
有聲響了。頭頂有“嘰嘰”的叫聲,那是蝙蝠,盤旋在洞頂;腳下有“吱吱”的水聲,那是盲魚,竄遊在伏流。洞裡太早,它們都失去了眼睛,瞎撞了多少萬年。洞邊有火坑遺跡,人在這裡點燃了火炬,成了唯一光明的動物。深深的黑洞在火光下映入瞳孔,這一人種也就有了烏黑的眼珠印書
陶淵明的《桃花源記》流傳百代,就在於它幫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底都埋下了一個桃花源,讓我們都有一個尋夢、圓夢的地方。而肇慶的桃花源村,已成為他們擺脫渾濁亂世,安居樂業的平靜處所。
走出桃源洞上了岸,再穿過一片疏林窯竹,曲徑小道,小橋流水,竹林盡頭,突然一片開闊,一幅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赫然出現在視野中,一片金黃色的麥田,掩映著遠處的高山,山谷間幾間小茅屋散落其中。農舍儼然,田園阡陌,魚塘果基,竹林掩映,雞犬之聲相聞,四周石山環繞,自成天地,似與世隔絕。這便是桃花源村了。
桃花源村的前半部,是已經被開發的景區,乾淨而整潔。鋪滿鵝卵石的小路兩旁種滿了桃樹,可惜現在不是桃花盛開的季節,無法一睹落英繽紛的美麗景象。再往前,是一大片薰衣草的海洋,空氣中上甜蜜而浪漫的氣味。這裡還有村里的外嫁女,中國長壽皇后的紀念館。
桃花源村的後半部,便是這裡的原始居民居住的地方了,在田園阡陌間,我們常與他們擦肩而過,他們多數是一副正在認真勞作的辛勤模樣,或是趕著牛在田間耕地,或是挑著滿滿的柴草匆匆而過。
身處大都市的我們,見過了無數的高樓大廈,當你望見幾座不規則的房子時,欣喜之情油然而生,彷彿在眾多的沙礫中發現了一顆璀璨的珍珠般似的珍貴。你便想住上幾天,當回詩人,吟上幾首小詩。或許,你會變成海子,“面朝大海,春暖花開”。
桃源村出名,而那裡的人呢?或許是他們早已經習慣了與世隔絕的日子,那日子也別有一番滋味。這裡的人生活儉樸,沒有電視,沒有電腦,工作完後便早早上床歇息。
我們在村中還是遇到了一位老人家,他家中的老母親已有100歲了,現在村子裡年紀最大的人,不過從不輕易示人。因此我們亦無緣見到此人的“廬山真面目”。而村中出了名的,還數一對已經98歲高齡的孿生兄弟。他們在村子裡出生,長大,結婚,生子,如今兒子與孫子們都出外去了,身邊是曾孫子們陪伴著。他們身體十分硬朗,思路也很清晰,跟我們聊天時臉上還有著一模一樣的靦腆的笑容,那是屬於山里人的純樸。我們走的時候,他們還不忘提醒一句:“下雨天,路滑,要小心!”
當我們四處尋找歷史文物古蹟的時候,其實肇慶的古村落就聚集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,更孕育了嶺南文化精髓。通過古村落,人們可看到當地在歷史文化底蘊中輩出的人才。
當我們大興土木,興建高樓大廈時,我由衷地呼籲一句:“請為這裡保留一塊淨土吧,不要讓這裡的文化消失了吧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