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捲的出現,鏡頭的品質也相應地提高了。1902年,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于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,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,製成了著名的“天塞”鏡頭,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,使得成像品質大為提高。在此基礎上,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、35毫米膠捲的小型萊卡照相機。

 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。僅関熷姠1930年製成彩色膠捲;1931年,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,提高了調焦準確度,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。

  1935年,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,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。為了使照相機曝光準確,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。1947年,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,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,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,使攝影更為方便。

  1956年,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;1960年以後,父親節 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,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副程式快門;1975年以後,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。

鏡頭發展史

  先說徠卡,話說徠卡這個品牌沒有建立以前在1849年,23歲的德國數學家卡爾.開爾納(Carl Ke 照相機  llner)在威茲拉(Wetzlar)成立"光學協會",開始鏡頭與顯微鏡的研發。這是徠卡的前生。在1869年 Ernst Leitz 接管了公司並成為唯一的管理者,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公司。這就是著名的Leitz(徠茲)公司。具體說到徠卡(leica)這個品牌的誕生,不得不先說135相機的產生。奧斯卡•巴納克(Oskar•Barnack)香港補習社,德國一位才華橫溢的機械師,同時也和我們一樣也是一個執著的攝友。在上世紀初,工業革命盛興,當時的機械工程師的地位相當於現在納斯達克崩盤前的IT工程師一樣是知識份子中的驕子。

  Leica(徠卡)相機的歷史就是從奧斯卡•巴納克擔任徠茲公司研究主任一職才開始的。

  德國光學諸雄,徠卡劍走偏鋒,追求小巧。深圳婚紗相施奈德講究的是有容乃大,內力雄厚。羅墩斯得最出名的是暗(房)(利)器(就是放大鏡頭啦)而蔡斯就是一個全能高手了。135幅面Carl Zeiss T*鏡頭是唯一可以抗衡徠卡的品牌。120中幅中哈蘇也是依靠蔡司T*鏡頭群稱霸專業領域。就是在大幅,Carl Zeiss也有一支小像場的Planar T* 135mm/3.5號稱大幅鏡頭的最大光圈。